在之前的基础写作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布置过这样的翻译作业:
“美国的经济下降,中国也受到了影响。”
同学们对于前半句的翻译都是大同小异,但是对于后半句“中国也受到影响“的处理,大家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其中,大部分学生会这么翻译:China has been influenced too.
另外,还有一部分同学会这么处理:China has been affected as well.
很明显,后者的处理会比前者要好,除了因为使用了更高级的短语外,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原因——对谓语部分的处理:相较于influence来说,affect这个词,不仅仅表示受到了影响,还更细节的说明了受到了“不好的“影响。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种:China has suffered as well.
这里只是在第二种翻译的基础上变了一个动词,整句话的观感就更加大不一样了。相较于前两种(influence, affect),第三句的动词suffer是一种更为动态和形象化的词汇,总结来说,就是更加的信息化、细节化和具象化。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由于实体清单,中美关系受到了破坏。
1. Due to the entities lis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merica and China has been broken.
2. Due to the entities lis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merica and China has been damaged.
3. Due to the entities lis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merica and China has been compromised.
以上三种翻译方式,都只是在谓语部分稍作修改,出来的效果却大不一样:第一种是照本宣科,把“破坏”机械地翻译成了“break”,算是陈述性地表达“关系破坏”这个事实;第二种处理方式细化了破坏的程度,细化地表达了“关系破坏”的事实;第三种处理方式,除了细化破坏程度外, 更加生动地、具象地表述了原句的句意。所以说,“英语是一门非常形象化的语言”,而我们在给学生补充地道的表达方式时,不仅仅需要从近义词出发,更加需要从语言的具象化、形象化出发。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抱怨——“我已经给学生补充尽可能多的形象化表达了,但是学生每次用还是就用那么一两个。”
情况也确实如此。比如说,很多同学都把important的同意替换背的滚瓜烂熟了,但是一旦动笔写或者张嘴说,下意识说出来的还是important。
那么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教育心理学上有这么一个说法——思维定势。百度百科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常说的惯性思维。
思维定势(惯性思维)有坏处也有好处。坏处是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性,但好处是能够让学生快速根据已有经验来处理问题。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来辩证的看待思维定势(惯性思维),而在刚刚讨论的情况中,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惯性思维),而是恰当地利用这一心理特征。
在大多数的国内的基础英语教学中,词汇的量(广度)往往是老师们的重点,反倒忽略了词汇的质(深度),所以容易造成只能机械地理解部分词汇,久而久之,这种机械的理解便成为了学生的定势。因此,在基础阶段的输入教学中,合理地建立新的思维定势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关键点。比如说,一开始学生们并没有建立起来suffer—影响的定势,但一旦强化这两者之间的练习,很多同学在后期的翻译练习中,会反复使用到suffer/suffer from,以至于后来在翻译例子2的句子时,也会使用suffer;又比如说,因为大多数学生不知道compromise的“受破坏”这一用法,所以一开始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定势(联系),但经过后面的强化训练后,学生们能够熟练使用相应的用法。
由此及彼,这种定势的建立不仅仅可以运用于词汇的补充,更可以用于大多数的闭合性的内容上——比如说某一语法的使用上,某一长句子的拆分上,某一话题的展开模式上等。
诚然,这种建立新的定势的方法会相对来说更加耗时,相应词汇量或者短语量的补充较少,可是一旦其形成后,学生的反应速度和语言表达的地道性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另外,这也能从某种程度上去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从抽象的中式表达转换成更为生动具体的英式表达。
本文供稿:向清 新航道长沙学校
获取更多托福考试备考资料或者备考指导,还可以添加微信号“xhdzx2004”.